自貢半邊山大橋
2011-06-03 來源:華西都市報
一條旭水河,阻隔了5000多群眾半個多世紀的出行,渡船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交通問題也成了當地政府和群眾安全出行的一塊“心病”。但這樣的場景即將成為過去:一座飛架南北的大橋,架起了當地五千多群眾的“希望”。昨日,自貢貢井區(qū)橋頭鎮(zhèn)半邊山大橋橋墩施工基本結束,進入橋身搭建,預計今年6月底將完工,將極大方便群眾出行,運行半個多世紀的渡船也將成為歷史。
出行
半世紀出門靠渡船
昨日清晨7時許,天空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自貢市貢井區(qū)橋頭鎮(zhèn)玉麒村,恰逢趕集,不少背著背簍、挑著籮筐的群眾正等著過河,河中一只小船載著一船七、八個人駛向對岸。“想過河就要渡船,一趟最多溝渠十多個人。每逢趕集天,我們都要等上大半個小時。”等待過河的許多群眾紛紛抱怨。
記者在現場看到,貢井區(qū)橋頭鎮(zhèn)境內,旭水河蜿蜒而過,將增產村從中間一隔為二,兩岸互聞雞犬聲,要想相會卻要繞道走幾公里多。
據玉麒村村委會主任熊新好介紹,增產村渡口是建國初期設立的,渡船成為了他們日常生活、生產中主要交通工具。當地增產村3組,5組和玉麒村、團結村共5000余村民出行、上學只能靠船出行。
擔憂
學生上學安全堪憂
俗話說:“寧隔千山,不隔一水。”原本直線距離只有幾米的兩地,因一條河溝阻隔而無法相通,兩地之間的溝通只有用渡船通行,費時費力而且通行能力不足,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以及生產生活物資的運輸。長久以來,渡口帶給了當地群眾的是太多的無奈和辛酸。
在當地生活了60多年的增產村3組的廖金良道出苦水:幾十年來,我們都是靠坐渡船過河,不僅不方便,還很不安全,一遇到大風大雨這種天氣,要想過河,就有很大的安全隱患,特別是一到每年5、6月份汛期漲水,就與外界隔絕,村民進不去、也出不來,天大的事只能干著急。幾年前,一名村民突發(fā)急性闌尾炎,就因漲水出不去而延誤了手術,加重了病情。
“最怕下雨和漲水,不僅渡船不安全,我們還必須要停課。”剛出門去上學的李曉東和同學們無奈地說。和學生一道回家的王老師也說,渡船過河是學生上學的必經之路,學生每天上學來回要坐渡船四次,讓家人和老師非常不放心,而每逢刮風下雨,就更是揪心。為了保證學生渡船安全,老師都會護送學生渡船,家長們也會一同接送。
春去秋來,渡船在這條河上來往穿梭了56個年頭,長達半個世紀。群眾一直希望有座橋,來擺脫渡船的安全隱患和出行難,這也成了困擾當地黨委政府的一塊“心病”。
心聲
“橋通那天我要第一個上橋”
去年初,在自貢市、貢井區(qū)交通局的大力幫助支持下,多方籌集資金300多萬元,準備在旭水河上修建一座橋梁,方便群眾出行。
去年10月,該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同時開工修建寬7米、長1.7公里的引道,預計整個橋道工程將在今年6月底竣工通行,這可樂壞了河兩岸的群眾們。
“你看嘛,那雄壯挺拔的橋墩高聳在河中央,看起來好有氣派,遠遠看去,就像‘鋼鐵戰(zhàn)士’一樣。”這一個多月來,增產村3組廖金良每天都要做的同一件事情——到河邊去看看橋修得怎樣了;看到一天天“長大”的橋,他的喜悅溢于言表。在當地,與廖金良懷有同樣好心情的群眾還有很多。居民林惠仙說:“以前走親訪友不僅不方便,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我們村還有好幾百畝田在對岸,耕種時除了人以外,化肥、農具等也要用渡船運,很辛苦。我們盼這座橋實在是盼了很多年了。等到橋路修通了,我就買上一輛摩托車,運送貨物再也不用發(fā)愁了。”
在施工現場,記者還發(fā)現了一位特殊的施工“監(jiān)理”,他就是79歲的老漢劉玉祿,從去年修橋那天開始,每天都在現場看著工人們施工。他說:“盼望這里有座橋盼了50多年了,如今這個愿望就要實現了,橋通那天我要在橋上留下第一個腳板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