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橋資訊 > 正文
國內在建最長湖底隧道蘇錫常南部高速太湖隧道南泉段第一倉順利回水
2020-01-13 來源:中國水運網 

  近日,國內在建最長湖底隧道——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南泉段第一倉完成回水,順利實現首次陸島轉換,標志著工程施工進入全新階段。

  圖片未命名

  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是江蘇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自常州武進區(qū)前黃鎮(zhèn),止于無錫南泉接無錫環(huán)太湖高速公路,全長43.9公里。項目建成后將在滬寧間新增一條高速通道,對促進沿線蘇錫常城市發(fā)展、加快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全長10.79公里的太湖隧道建設備受關注。隧道橫斷面采用折板拱兩孔一管廊形式,兩側行車孔單孔凈寬17.45米、凈高7.25米,中間為管廊,采用堰筑法從岸邊向湖中逐段分倉推進,每完成一倉主體工程建設,將進行回土、回水作業(yè),并逐步恢復湖面。此次南泉段陸島轉換完成后,可恢復湖域面積約10萬平方米。今后施工車輛將從已修建好的隧道內部通行,形成湖中島施工的場景。

  圖片未命名

  作為水下隧道,施工防水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如何做到“滴水不漏”,指揮部與設計、施工、監(jiān)理單位多次研討制定了隧道“三重六層”防水施工方案。第一重隧道混凝土結構自防水,通過優(yōu)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澆筑工藝,強化混凝土本體質量,讓主體結構自身形成一套防水體系;第二重隧道變形縫防水,要達到“滴水不漏”,光靠混凝土自防水體系還不夠,需增加多重屏障,對隧道每隔60米一道的變形縫,進行多道防水工藝控制,設置外貼式止水帶、中埋式鋼邊止水帶和內裝可卸式止水帶三層防水措施,確定了效果最優(yōu)的“接縫防水”工藝;第三重隧道外包防水,就是在整個湖底隧道外側再包一層防水卷材,就像一件雨衣一樣把隧道裹在其中,最后還要在雨衣外再蓋上一層混凝土保護層,確保太湖隧道“滴水不漏”。

  圖片未命名

  太湖隧道穿越太湖梅梁灣生態(tài)保護區(qū),周邊旅游資源豐富,而且太湖是無錫市的飲用水源地,因此隧道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生態(tài)保護。在陸島轉換施工前,省交通工程建設局蘇錫常指揮部聯合施工單位多次就施工實施方案進行研討。從生態(tài)監(jiān)控入手,在圍堰周邊布設了4個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點,定期抽取水樣到監(jiān)測站房進行化驗,實時對水體的氨氮、總磷、總氮等含量情況進行監(jiān)測分析并做好預警。在進行回填土方時,使用湖中開挖土方進行回填,嚴禁外來土方進入湖域。在施工組織上,為避免將施工水域阻隔,影響太湖水域通航、水力聯系及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采取了“四倉流水作業(yè)”模式,使該區(qū)域既滿足了湖域船舶通航,又為水力聯系預留了足夠徑流寬度。

  圖片未命名

  此外,土方回填工藝也有講究,按照設計要求,從隧道外側底開始分段分層回填,首先虛鋪土方30厘米,平推碾壓到20厘米,隨后經過75余層的土方回填碾壓,最終總高度達15米,隧道頂板上方回填隧道開挖土約2.5米。一方面起到了生態(tài)恢復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為隧道增加了一層保護層。完成回水后,隧道頂部高度略低于開挖的湖底高度,隧道將完完全全“藏”在湖底之下。

  太湖隧道建設工期緊、風險高、要求嚴。指揮部在管理模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引入BIM+GIS項目管理系統,建立了以項目管理系統、平安守護系統、安全質量監(jiān)控系統三大平臺為重點的工程信息中心,實現了對現場施工的各項數據自動采集,提高現場管理精細化程度和人員工作效率。運用平安守護系統平臺,強化施工現場安全隱患整改閉合,全面掌控安全防范狀態(tài),有效預防事故發(fā)生。發(fā)揮安全質量監(jiān)控系統平臺優(yōu)勢,對圍堰變形、基坑狀態(tài)進行多參數綜合動態(tài)監(jiān)測和視頻監(jiān)控,為太湖隧道工程優(yōu)質安全高效推進,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