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大橋水下作業(yè)員:王潮林、吳旭群師徒
在
南澳大橋龐大的施工隊伍中,王潮林、吳旭群師徒倆屬于比較特殊的工種——水下作業(yè)人員,通俗地說,就是蛙人。今年54歲的王潮林和他的徒弟、今年41歲的吳旭群都是國家級潛水員,從事水下打撈職業(yè)近20年。兩人都是土生土長的澄海壩頭漁民,自2009年5月進駐工地以來,師徒倆已在大橋工地上度過了600多天。
他們的工作其實有點像“潛伏”,鉆在水底下沒人看得見,但大橋一天天朝著海那邊延伸,離不開他們“看不見”的艱辛付出。
2月14日上午,南澳大橋施工海面浪高流急、寒風刺骨。在大橋第二標段工地上,兩個渾身衣著“黑黝黝”的人突然浮出水面,從水下打撈出了一批導管、鋼板等物品,顯得有些疲憊。眼前的這兩個蛙人,就是王潮林、吳旭群。
“大海撈針”靠的是真本事
在進駐工地的將近兩年里,王潮林師徒倆入水無數(shù)次,小至一把鑰匙,大到一塊鋼板,大橋施工過程中,只要有什么東西掉入大海,或者需要進行水下拆除、松綁等打撈作業(yè),兩人都是二話不說就潛入水中。因此,他們也成為大橋施工隊伍中不可或缺的“清道夫”——既從海底撈回了工具材料,也確保了海水不受這些沉水物件污染。
水下打撈作業(yè)是件辛苦危險的活兒,特別是在像南澳大橋這樣的施工海域,他們每次下水作業(yè)更是充滿挑戰(zhàn)。王潮林告訴記者,每次下水之前,海水清晰度、潮汐方向、海水壓力等等因素,都是潛水員必須考慮周全的問題,但對于已有近20年打撈經驗的他們來說,下水前的辨別、判斷等準備環(huán)節(jié)更為重要。比如,一把小小的鑰匙掉入水中,不可能原地沉沒在落水處的海底,而是隨著潮汐方向和海水浮力漂流移動,因此下水時一定要憑借這種感覺去找點打撈,特別是在海水比較渾濁的時候,這種經驗顯得更加重要。
可以說,判斷準確、經驗豐富,加上設備精良、技術嫻熟,確保了師徒倆下水作業(yè)的成功率。因此,無論在水深只有數(shù)米的淺水區(qū),還是在水深達數(shù)十米的深水區(qū),他們每次均能順利完成打撈任務。看來異常復雜的水下世界,并沒有給師徒倆造成多大的麻煩。
兩年春節(jié)都在工地上過
“南澳大橋有多重要,看看我們壩頭、萊蕪一帶的地價就知道,這兩年土地升值真快,就因為大橋建設在一天天地推進!”作為南澳大橋建設一線的工作人員,王潮林說,大橋建成后,南澳人民從此不用靠輪渡來往于大陸與海島之間,海島經濟發(fā)展也將更快,每一個汕頭人都會從中受益。
“我們現(xiàn)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期盼大橋早日建成通車,造福百姓,同時大大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王潮林說,作為南澳大橋建設者中僅有的兩名壩頭人,他們深知南澳大橋的建設意義。因此,這兩年來,他和吳旭群師徒倆基本都在工地上度過,就連這兩年的春節(jié),他們也照樣留守在工地過年。王潮林告訴記者:“我們作為當?shù)厝耍χС植⑴c南澳大橋建設!”
年底前主體工程要合龍
由于所屬地理位置特殊,南澳大橋施工難度、技術標準以及安全風險均居國內前列。該工程位于臺風多發(fā)地帶,且處于風口位置,建設施工難度罕見。王潮林告訴記者,無論是水文條件,氣象變化,還是地質條件、海洋腐蝕環(huán)境等,南澳大橋各個指標,均超過全國其它橋梁建設的復雜程度。據(jù)悉,單是打樁,南澳大橋最深的一根樁就達到近90米,其中通過淤泥層就有60米,建設難度可想而知。而碰上惡劣天氣,搭建在海邊的臨時工棚,被十幾米高的海浪沖擊也是常有的事。
即使這樣,在近千名建設者日以繼夜的努力工作下,南澳大橋建設仍一天天不斷向前延伸著。據(jù)悉,截至目前,南澳大橋已累計投入資金8.7862億元,完成67%的總工程量。大橋工程目前正掀起新一輪大干快上的建設高潮,為實現(xiàn)年底前主體工程合龍的目標,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