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
啟動鋼結構屋面施工
屋面設計靈感來自大運河
取名“京帆”
自然光可透過屋面照射到地下最深32米的城際車站,實現(xiàn)采光、保溫、節(jié)能等多種功能。預計今年年底,最西側的一面“主帆”將初步亮相。
建成后,將成為副中心一處靚麗“地標”。
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
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是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規(guī)劃地下三層結構,地下建筑面積約128萬平方米。
在02標段施工現(xiàn)場,“京帆”屋蓋首件鋼結構支柱完成首吊,標志著項目正式進入屋蓋鋼結構施工階段。
有別于傳統(tǒng)建筑混凝土全封閉屋蓋,副中心站引入大運河元素,屋蓋采用鋼結構雙層設計,上部為鏤空造型的“帆”,下部為類似水立方外立面透明的“膜”,因此取名“京帆”。
效果圖僅供參考
該工程位于通州楊坨地區(qū),向東連通天津濱海新區(qū)和唐山地區(qū),南北連接北京首都機場與大興國際機場。未來將成為同時聯(lián)通京唐鐵路、京濱鐵路、城際鐵路聯(lián)絡線,以及北京市中心城區(qū)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市郊列車的重要車站。
同時,M6線、M101線、平谷線3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也會引入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服務副中心和北京中心城區(qū)。此外,包含公交、出租車、社會車輛等各類交通接駁設施及多個城市綜合開發(fā)項目也落地于此,使其成為副中心的標志性工程。
項目建成投用后,市民在地下可搭乘高速鐵路,走上地面又能進入到辦公、商業(yè)、公寓、酒店等多種服務空間。
按照計劃,該工程將于2024年底主體結構完工。
“京帆”屋蓋設有七片“主帆”和兩片“輔帆”,下方容納車站屋蓋、城市景觀、公共客廳等多種城市功能。
為有效提高作業(yè)效率和鋼結構拼裝精度,項目部在施工過程中引入數(shù)字模型技術,讓“京帆”作業(yè)更精準。
“京帆”屋蓋的巧妙之處還在于將下部幕墻和上部屋面切分開,提高下部車站空間的保溫效率,也讓上部的“帆”形態(tài)獲取最大自由度。既是連通地上、地下的光影之窗,又讓車站成為“可呼吸”的地下樞紐。
北京城建集團副中心樞紐項目
鋼結構屋蓋負責人韓宗燁介紹
車站屋蓋是曲面造型,所以它的定位比較復雜,是通過BIM模型深化,完成現(xiàn)場加工,再由3D掃描建模,在電腦上先預原裝一遍,實現(xiàn)所有數(shù)據(jù)都準確之后,再到現(xiàn)場進行安裝。
作為臨水而建的工程,“京帆”屋蓋不僅是一道融入城市花園、銜接城市綠軸的獨特景觀,還有著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揚帆起航的象征寓意。
今年將陸續(xù)進行已具備條件的四面“主帆”鋼結構、膜結構施工,預計今年年底,最西側的一面“主帆”將會初步亮相,成為“京帆”屋蓋的一個樣板,整體“京帆”屋蓋將于2024年完成。
屆時,“京帆”屋蓋還將打造檐下綠色城市會客廳,為市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