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設計 不能讓人暈頭轉(zhuǎn)向
2015-03-23 來源:人民日報
乘客找不著北 司機摸不著道
“交通設計不能中看不中用。”奔忙在城市中的人們,因為一些不合理的交通設計而遭遇困擾。交通設計既是技術問題,更是民生問題。能不能在科學性上多論證、在便利性上多考量、在人性化上多兼顧,考驗著相關部門。群眾有期待,政府治理能力就要提升,哪怕一點細節(jié)上的改進,都會帶來不少“獲得感”。
找地鐵出站口、走單行線、路口掉頭、接駁換乘……這些日常出行經(jīng)常遇到的情況,有時候會很鬧心。
地鐵出站口玩“躲貓貓”
記者搭乘廣州地鐵2號線前往白云文化廣場站,預備從B出站口出站。跟往常一樣,記者來到了出閘口附近,卻只看到C出口。原來,A出口和B出口都必須下一層繞一下才能找到。類似的經(jīng)歷,很多乘客都遇到過。
地鐵出站口玩“躲貓貓”,讓乘客“找不著北”,在其他城市也不少見。
“當初設計肯定有原因的,有很多方面的考慮。”地鐵公司將原因歸結為場地條件限制。事實上,這里原來是機場停機坪,既沒有密集建筑擋道,也沒有地下管網(wǎng)干擾,障礙因素并不多。
單行道上難找“回頭路”
“路況很堵,但周邊全是單行道,連個回頭路都沒有。”在成都王府井商城寫字樓工作的張光輝一臉愁色。對此感到不方便的,不止張光輝一人。記者觀察發(fā)現(xiàn),即使是單行道,也有不少車選擇逆行、加塞,讓本來“單行”的車道更堵了。
單行道不光影響私家車,給公共交通出行也帶來很大不便。
“找不到回去的公交站了。”李曉蓉逛完成都王府井商城后,本想繞著王府井商城一圈應該能找到與來時對應的公交站,可找來找去只有來的站,沒有回的站。在公交站旁邊做小生意的廖婆婆建議她去乘坐地鐵,“每天像這樣問路的至少有二三十人”。看著這幅景象,廖婆婆也只能無奈地搖搖頭。
掉頭車道多變“忽左忽右”
對司機來說,行駛掉頭往往選擇左側(cè)并道。但有時,掉頭車道“忽左忽右”的問題令司機們很是頭疼。家住廣州荔灣的張曉峰向記者反映,不久前,他駕車行駛在花地大道,準備在廣鋼位置掉頭,卻發(fā)現(xiàn)掉頭車道設在右邊,一時“左右為難”。“切線要罰款,不切過去下一個掉頭位還不知在哪里!”
掉頭車道也分左右的現(xiàn)象確實存在。設置右側(cè)掉頭,有的是為了方便公交車等轉(zhuǎn)彎半徑較大車輛掉頭,有的是根據(jù)不同路口的車輛通行情況而有針對性地設計的。交通部門表示,以后會設置更醒目的標示,防止要掉頭的司機習慣性進入左側(cè)車道。如何通過標線、指示燈等手段讓行車有參考依據(jù),需要相關部門積極科學地規(guī)劃。
接駁換乘常要“繞彎彎”
城市越發(fā)展,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人性化越重要。而在有些地方,一些新的交通線路開通后,本來是為了分流和方便與軌道交通接駁,可上座率并不高。原來,很多乘客要么找不到站點,要么不知道往哪個方向換乘,走了不少冤枉路。“出入口多開幾個,標志明顯一點總可以做到吧?”記者對路人的隨訪,不無這樣的聲音。
地鐵、公交、有軌電車等交通方式,怎樣做到無縫對接,不管是在城市規(guī)劃上還是在交通設計上都是個難題,也是個值得深思的管理大題。交通方式之間不能有效銜接,運輸方式的利用效率變低,甚至有些改建、新建的交通設施因為沒有充分發(fā)揮接駁作用而成了“雞肋”。(記者 李剛 王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