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橋梁 > 正文
錢塘江大橋的里程碑壯舉
2010-04-29 來源:中國橋梁網(wǎng)
如果說錢塘江大潮進入我們的視野是因為中學語文課本中那篇優(yōu)美的散文,那么錢塘江大橋作為集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與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兩個中國“第一”而聞名建筑界。與這座橋一起揚名的還有中國橋梁之父茅以升。
 
錢塘江大橋
夕陽中的錢塘江大橋
 
錢塘江大橋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六和塔附近,橫跨錢塘江,北岸在杭州二龍山東麓,南岸在濱江區(qū)浦沿街道聯(lián)莊村上沙埠,是由我國自行設計和監(jiān)造的第一座雙層式公路、鐵路兩用特大橋。該橋為上下雙層鋼結構桁梁橋,大橋全長1453米,分引橋和正橋兩個部分。正橋十六孔,橋墩十五座。下層鐵路橋長1322.1米,單線行車;上層公路橋長1453米、寬6.1米。大橋由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施工,于1935年4月動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車。錢塘江大橋不僅是我國橋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國鐵路橋梁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
 
錢塘江又稱錢江,水文地質條件極為復雜。它地處入???,潮水江流,洶涌澎湃,其水勢不僅受上游山洪暴發(fā)之影響,還受下游海潮漲落的制約,若遇臺風襲擊,江面則更是兇險莫測。錢塘江底的流沙厚達41米,素有“錢塘江無底”之說。因此,民間有“錢塘江上架橋——辦不到”的諺語。
 
1934年11月11日,錢塘江大橋開工興建。39歲的茅以升受命擔任錢塘江大橋的總設計師、總工程師。為了完成建橋重任,茅以升毅然辭去北洋大學教席,只身來到杭州。建橋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打樁。為了使橋基穩(wěn)固,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個橋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樁,木樁立于石層之上。沙層又厚又硬,打輕了樁下不去,打重了斷樁。茅以升從澆花壺水把土沖出小洞受到啟發(fā),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沖出深洞再打樁的“射水法”,使原來一晝夜只打1根樁,提高到可以打30根樁,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建橋遇到的第二個困難是水流湍急,難以施工。茅以升發(fā)明了“沉箱法”,將鋼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壓氣擠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業(yè),使沉箱與木樁逐步結為一體,再在沉箱上筑橋墩。放置沉箱很不容易,開始時,沉箱一會兒被江水沖向下游,一會兒又被潮水頂?shù)缴嫌?,上下亂竄,后來把3噸重的鐵錨改為10噸重,沉箱問題才得以解決。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