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一力 許豹 黃子珅)長江北畔,兩座“高塔”比肩而立,技術員輕輕按下操作鍵,約5層樓高的“一體化智能筑塔機”緩慢爬升,僅一個半小時完成了一次6米“登高”。
8日,記者走進武漢雙柳長江大橋主墩施工現(xiàn)場看到,智能建造隨處可見。中交二航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智能建造技術,這座長江上最寬的鋼箱梁懸索橋,以平均一周6米的速度穩(wěn)步“生長”,預計今年年底實現(xiàn)主塔破百米的施工目標。
武漢雙柳長江大橋由及接線工程湖北交投投資建設、中交二航局負責施工。大橋主跨1430米、寬50.5米,目前,大橋處于加速建設期,北岸主墩正在進行第15節(jié)塔柱施工。
“要雕筑出藝術精品,就要有一把鋒利的‘刻刀’,我們的‘刻刀’就是智能建造。”二航局雙柳長江大橋項目總工程師陳誠表示。
陳誠介紹,雙柳長江大橋上使用的是一體化智能筑塔機。一體化智能筑塔機集鋼筋部品調位、自動澆筑、自動振搗、獨立智能養(yǎng)護系統(tǒng)和集成控制于一體,同時兼具塔柱施工的大量步驟,實現(xiàn)了橋梁主塔工廠化、智能化、裝配化施工,讓塔柱施工變成了“流水線”作業(yè),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效率與安全性。
大橋一體化智能筑塔機搭配的鋼筋部品工藝,是實現(xiàn)主墩塔柱“精雕細琢”的重要手法。鋼筋部品工藝是將大橋主塔鋼筋骨架“預制”成整體后,再起吊至主塔施工節(jié)段進行安裝的工藝,在鋼筋部品工業(yè)化智能建造成套技術體系的加持下,大橋建設“精品過程管控”得以實現(xiàn)。
此外,雙流長江大橋還使用了鋼筋網片柔性生產線,在鋼筋加工場內直接將鋼筋加工成“半成品”——鋼筋網片,再于現(xiàn)場拼成整體。通過自動化操作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鋼筋自動下料布筋、鋼筋網片自動綁扎及焊接、網片立體彎折成型等功能,能將鋼筋間距嚴格控制在標準范圍內,相較于傳統(tǒng)的人工綁扎,大大提高了施工精度,還減少高空作業(yè)量。
據(jù)悉,武漢雙柳長江大橋及接線工程是規(guī)劃中武漢新港高速(新洲至華容)跨越長江的過江通道,項目起于武漢市新洲區(qū)S111漢新線,終點與S31黃鄂高速公路相接。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增強過江通道供給能力,有效推動武漢都市圈一體化進程,為沿線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重要支撐,對武漢都市圈乃至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