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記者 雷巍巍 通訊員 樊華 8月2日,宜昌伍家崗長江大橋正式通車。該大橋是國務院《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guī)劃》中我省的19條過江通道之一,也是宜昌城區(qū)中環(huán)交通線的重點控制性工程。
它有哪些“尖板眼”技術?大橋通車前夕,伍家崗長江大橋技術總顧問周昌棟接受全媒記者專訪時透露,該橋誕生隧道錨、淺埋式重力錨、鋼箱梁兩兩焊接等12項創(chuàng)新技術,節(jié)約投資成本過億元。
被逼出來的全球首創(chuàng)
伍家崗長江大橋主跨1160米,設計為主橋鋼箱梁懸索橋,一共有77節(jié)鋼箱梁,每個節(jié)段15米。“主橋鋼箱梁吊裝是懸索橋建設的世界性難題。”周昌棟說,過去,世界通用做法是工人先把所有的鋼箱梁一節(jié)一節(jié)吊至橋面,再通過技術手段“線形調平”后,統(tǒng)一焊接。“這種方法施工耗費時間長、效率比較低。”
“創(chuàng)新都是逼出來的。”周昌棟笑言。面對工期倒逼、成本壓力,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主橋鋼箱梁兩兩焊接技術:先在地面把鋼箱梁“合二為一”焊接起來,再將30米長的組合體吊升至橋面,一邊吊裝,一邊焊接。
剛開始,有專家認為該技術存在風險,若鋼箱梁角度不統(tǒng)一,很可能被大風“撕開”。后經西南交通大學理論分析及大量科學實驗佐證,該技術符合設計要求,并在伍家崗長江大橋上成功運用,主橋鋼箱梁吊裝工期比原計劃節(jié)約兩個月。
經多個權威機構認定,這項“被逼出來的”鋼箱梁兩兩焊接技術為全球首創(chuàng)。
長江上最難的隧道錨
7月30日,記者站在伍家崗長江大橋北望,筆直的橋面如利劍穿山而過,兩根主纜一頭扎進山體里。
伍家崗長江大橋主纜是大橋的主要承力構件,每根主纜重達5000噸。周昌棟介紹,其他大橋建設時是向地下深挖筑牢錨碇,主鋼纜與錨碇相連固定,業(yè)內稱之為“重力錨”。伍家崗長江大橋開工時,北岸橋頭剛好有一座山。如采用傳統(tǒng)做法移走此山移需要爆破,不僅污染環(huán)境,30多萬土方何處堆放也是難題。
“山體是天然的重力錨,我們何不利用山體自身重量拉住大橋主纜?”2017年,大橋建設之初,周昌棟就在思考尋找“捷徑”:能否不移山,建設一個隧道錨?經過無數次嘗試,模擬實驗終獲成功。數據顯示,隧道錨的錨塞體承受力是大橋主纜拉力的6倍。
創(chuàng)新從構想變?yōu)楝F實。建設過程中,工人們在山體里開鑿出一條長101米的隧道,再將一個重達20多噸的錨體通過特殊設備滑進隧道內部,構成一個巨大的隧道錨。周昌棟告訴記者,這是跨徑千米的特大橋在長江邊的軟質巖上首次使用隧道錨,也是難度最大的隧道錨。
2萬多水泥柱“栽”地下
伍家崗長江大橋南岸地質特殊,向下深挖30多米才有巖層,且多為松軟的砂卵石層,還與長江水連通,在此處挖基坑,就像“秤砣落在豆腐上,無處生根”。
周昌棟提出“淺埋式重力錨技術”。一個直徑約85米的圓形基坑里,在地下15米處打上2萬多個小孔,每個小孔直徑5厘米到10厘米不等,擠出砂卵層里的水分;再往每個小孔注混凝土泥漿,足足注入1600多噸?;炷聊毯?,2萬余個小孔變成一個個水泥柱,像一根根樹樁“栽”在地下,將松散的“豆腐”變成“石頭”,為大橋南岸樁基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一座長江大橋是諸多創(chuàng)新技術集成。”周昌棟告訴記者,該橋還在國內首次采用不同粗細的索股混合技術,讓每根索股間更緊密、主纜無限接近圓形。主纜包括85股127絲、6股91絲,單根索股長度約為1995米。最終,由11341根鋼絲組成的91根索股構成重約5000噸的主纜,可承受極限拉力6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