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長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際鐵路、一級公路“三位一體”的過江通道——常泰長江大橋歷時39天,完成5號主墩鋼沉井封底混凝土澆筑施工,標志著沉井基礎水下施工全部完成,即將進入水上承臺及塔柱施工。
常泰長江大橋由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建設、中交二航局施工,位于泰州大橋與江陰大橋之間,跨江連接常州與泰州兩市,是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的重要項目,也是江蘇省高速公路網和城際鐵路網的共點關鍵工程。大橋主航道橋采用雙層斜拉橋方式,上層為6車道高速公路,下層為鐵路與一級公路結合。主橋全長2440米,主跨1176米,為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橋;兩座同等跨度的航道橋為鋼桁梁拱橋,規(guī)模均為世界第一。
據了解,大橋建設將實現“四個世界首創(chuàng)、六個世界之最”,其中“四個首創(chuàng)”即首創(chuàng)臺階型減沖刷減自重沉井基礎、首創(chuàng)溫度自適應塔梁縱向約束體系、首創(chuàng)“鋼-混”混合結構空間鉆石型橋塔、首次“鋼箱-核芯混凝土”組合索塔錨固結構。封底混凝土的澆筑,標志著大橋第一個“首創(chuàng)”——臺階型沉井基礎順利完成。
5號墩鋼沉井臨近泰興側,平面尺寸長95米、寬57.8米、高64米,有23層樓高、相當于13個籃球場大小,是目前世界在建最大水中鋼沉井基礎,它將承擔起主跨超千米的橋梁荷載。
5號墩鋼沉井在長江水下入土下沉總深度為50.5米,取土方量約24.4萬立方米,施工難度大。為提升“智能化、可視化、機械裝配化”水平,提高取土效率,確保沉井下沉萬無一失,二航局研發(fā)了適用于粉質黏土層的電動雙頭鉸刀、水下機械臂取土機器人等專用裝備,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實現了平均每天下沉45厘米,創(chuàng)造粉質黏土層大型沉井下沉最快紀錄。
為了確保沉井施工效率、質量和安全,二航局借助互聯網+、北斗、智能傳感、無線傳輸等數字化技術,構建了沉井施工實時監(jiān)測系統(tǒng),對沉井姿態(tài)、支撐狀態(tài)、結構應力等關鍵參數進行實時監(jiān)測與分析,實現了沉井“可測”下沉;研發(fā)了智能化取土裝備及集群控制系統(tǒng),通過設備的遠程控制及自動化作業(yè),實現取土深度的精確控制及沿預設路徑自動化取土作業(yè),實現了沉井“可視”及“可控”下沉。
據介紹,本次封底施工開始于1月28日,累計澆筑混凝土4.2萬立方米,相當于注滿了17個標準泳池,這樣體量的水下混凝土澆筑施工在長江上是前所未有的。澆筑完成后,沉井總重將突破32萬噸,比5艘“遼寧號”航母滿載排水量之和還要重。封底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沉井的穩(wěn)定性將進一步增強。目前,現場正在陸續(xù)拆除吸泥設備、澆筑平臺等裝置,為下一步蓋板、承臺施工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