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細數(shù)護城河上19座橋
2015-06-11 

   清末西門外的西門橋資料片

   楊曙明

   中國古代的重要城市大都有護城河,濟南又有得天獨厚的泉水資源,自然更不能例外。

   濟南的護城河雛形始于漢代,有河必有橋,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濟南的護城河全長不到7千米,細細數(shù)來,時下卻有19座橋橫架在護城河上。這些橋與這座城相生相伴,不僅方便了交通,而且還記下了許多“老濟南”的情懷。

   護城河上19座橋有些是因城門得名,有些是因方位得名,有些是因泉得名,有些是因路得名:東護城河上,由北向南依次是東門橋、山大南路西首橋、新東門橋和青龍橋;南護城河上,由東向西依次是白石橋、琵琶橋、南門雙橋、九女橋、恒隆橋、瑪瑙橋、壽康橋、對波橋、坤順門橋;西護城河上,由南向北依次是西門橋、五龍?zhí)稑?、周公祠橋、少年路橋;北護城河上,由西向東依次是大明湖北門橋、小北門橋。其中有些橋雖然有些歷史年頭了,但至今無名。如興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大明湖北門橋,至今沒有橋名。毗鄰大明湖公園東門的小北門橋,原為小北門的舊址,在我的記憶里它至少也得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可不知為什么至今無名。再如,山大南路西首橋和恒隆橋,建成已有好幾年了,我卻沒有找到名稱標示。上述諸橋的名稱皆是我根據(jù)地理位置擅自所說,并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

   據(jù)史料記載,濟南老城內(nèi)最早的齊川門(東門)、歷山門(南門,亦稱舜田門)、濼源門(西門)、匯波門(北門)為宋朝永嘉年間所修筑,明朝洪武年間重修。因為有護城河相圍,按說有門必有橋,但凡事也會有例外。老濟南有東門橋、西門橋、南門橋,卻沒有北門橋。因為匯波北門南依大明湖,是調(diào)節(jié)、排泄湖水的水門,所以匯波門外雖有護城河,但卻沒有北門橋。四門三橋,這當是老濟南的特色了。

   清朝光緒年間,為了適應城市不斷擴容的需求,濟南老城內(nèi)又陸續(xù)增辟了坤順、乾健、巽利、艮吉門四個城門,這便是民間俗稱的新南門、新西門、新東門、小北門了。自然對應增添了四座橋,也就是現(xiàn)在趵突泉東門北向不遠處的坤順門橋、大明湖西南門西向不幾步的少年路橋、青龍橋北向不遠處的新東門橋、大明湖公園東門北向的不幾步的小北門橋。上世紀50年代初,也就是在濟南老城城墻被陸續(xù)拆除前,護城河上只有這7座橋。

   要說護城河上的橋誰的年齡最大,按照時下的考證當數(shù)西門橋。西門橋是民間通俗的叫法,它的歷史學名叫濼源橋。上世紀50年代初,市政部門在擴建濼源橋時,曾在橋下挖出過一座相對較為完整的石橋,上面還刻有“濼源橋”的字樣。上世紀80年代清淤時,施工人員又從橋下挖出了宋代遺留的橋基石。北宋散文大家蘇轍曾在35歲那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由到濟南任齊州掌書記,至熙寧九年任滿離濟。在濟南三年多的時間里,他除了留有描寫濟南山水的上百首詩文外,還寫了一篇《齊州濼源石橋記》:“濼水之源,發(fā)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為皇,其淺可揭。城之西門,跨而為橋……”這篇文章記述了濼源橋毀而重建的過程,由此可見西門橋年代之久遠。

   人們?nèi)绻毿牟榭礉侠铣堑貓D,可以從中看出,當初濟南的城墻并非是正方形,而是不規(guī)則的四方形,且南北較長,東西略短。與之相對應,南、北護城河的長度要比東、西護城河的略微短些,南護城河只有1400多米。南護城河的長度雖然不足三里地,但河上卻架有9座橋,與其它三面護城河相比,不僅數(shù)量最多,而且也最有特色。尤其是南門橋和琵琶橋更是值得說道。因為前者最具創(chuàng)意,后者最具詩意。

   舊時濟南老城外有幾條著名的老街巷,如司里街、所里街、后營坊街、正覺寺街等,這些老街巷都在南門外。因為人流密集,南護城河上的橋自然也就多些。時下老城內(nèi)商鋪如云,南門外又是泉城廣場,周邊同樣也是繁華區(qū)域,客流更是密集,南門橋自然也就修建得最寬。其實,南門橋不是單橋,而是連體雙橋。兩橋并排成v型,東面的橋北口對著舜井街,西面的橋北口對著天地壇街,兩橋南口合二為一,歸并入南門大街。由此,如果我們說護城河有20座橋也不算錯,南護城河上有10座橋也是正確的。

   護城河的橋中有幾座是特立獨行的人行橋,車輛無法通行。這幾座人行橋都坐落在南護城河上,分別是白石橋、琵琶橋、九女橋、恒隆橋和瑪瑙橋。這幾座橋皆為拱形,或石質(zhì)或鐵木質(zhì);或古樸典雅或精巧別致,它們?yōu)樽o城河的靚麗景色增添了風雅,增添了情趣。站在這些人行拱橋上,橋下河水蕩漾,兩岸垂柳掩映;黑虎泉、瑪瑙泉、白石泉、九女泉、壽康泉點綴其中,山石疊綴,花木掩映,亭臺樓閣別有洞天,意蘊優(yōu)美而風雅深遠。如果我們要優(yōu)中選優(yōu),好中選好,那么,在它們當中,要說最有詩意的,當數(shù)琵琶橋了。

   琵琶橋位于黑虎泉畔,與白石橋、九女橋、瑪瑙橋、壽康橋、對波橋同樣,也是因泉得名。琵琶泉位于黑虎泉西側(cè),因水聲淙淙,猶如琵琶揚韻而得名。如今的琵琶泉池長6米、寬5米、深2米,水自池底巖孔涌出,由北岸溢出,跌宕下瀉,迸落河中。游人立于琵琶橋上,既可賞泉又可聽音,實在別有情趣。琵琶泉西側(cè)還有處“清音閣”,清晨人靜時,坐在閣內(nèi)可以聽到琵琶泉發(fā)出的揚韻之聲。

   舊時在濟南民間,關(guān)于琵琶橋的來歷還有個神話傳說。古時有個叫荷花的少女,家住護城河畔。她美麗、聰慧,尤愛彈琵琶。一個富豪家的花花公子因為貪戀荷花的美貌,欲強行將她搶走。荷花抗爭不過,無奈之下選擇了投河自盡。投河之前,她將手中的琵琶重摔于地,琵琶瞬間化作了琵琶橋。

   護城河是泉城最靚麗的風景線,別樣的小橋點綴其間,更為護城河增添了風雅,把這泉城點綴得風情萬種。我喜愛泉城,喜愛泉城的護城河,尤其是喜愛站在那些拱形小橋上憑欄觀色。因為那是美的享受,那是心靈的愉悅。(來源:齊魯晚報)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