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工程設計 > 正文
基于支撐加固的鋼框架抗震推覆分析
2015-06-18 
   引言

   在實際工程中, 隨著高層和超高層建筑的廣泛使用,出現(xiàn)了大量需求各異的建筑功能要求, 或者由于建設場地的限制、城市整體規(guī)劃布局以及建筑物外觀美觀等要求, 平面不規(guī)則和立面不規(guī)則的高層建筑越來越多。在高層結構中,水平荷載尤其是地震作用對結構的承載變形有著巨大的影響, 但由于不規(guī)則建筑自身的特點, 使得它們在抗震設計中, 存在以下一些主要危害[1]。第一, 從幾何學角度, 不對稱結構易引起結構質心與剛心不重合, 導致結構在水平向地震作用下產(chǎn)生巨大的扭轉作用; 第二, 結構的不對稱性往往會導致部分構件應力集中, 使結構在受到水平向較大的荷載(如地震作用)時這些部位發(fā)生嚴重破壞[2]?;诓灰?guī)則高層建筑的上述弱點, 本文中采用對框架應力集中部位增設支撐的方式來改善結構的延性并對其在水平向荷載作用下做結構彈塑性性能分析, 得出合理的布置支撐在地震作用下能極大增強結構側向承載力同時吸收地震能量優(yōu)先破壞保護豎向稱重構件。

   支撐加固原理

  ?。ㄒ唬┘庸屉y點

   在鋼結構加固方面,研究者大多是基于單根構件承載力不足對構件進行加固,而忽視對結構的整體性能提高進行評估。單純對構件進行加固對結構整體抗震承載力幅度有限,效果并不顯著。

   鋼框架抗震承載力較弱,尤其是不規(guī)則結構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其結構扭轉效應明顯、水平側移較大,容易超出規(guī)范規(guī)定。增設偏心支撐和中心支撐能有效提高框架結構抗震耗能能力并減少側向位移,但增設位置的選擇和支撐數(shù)量的確定沒有規(guī)范的指導,得依靠不斷地嘗試去確定。

   (二)支撐布置原則

   增設的中心支撐和偏心支撐對樓層抗側剛度的增加及剛心的變化影響較大,因此要從提高房屋整體抗震性能出發(fā),在此基礎上考慮結構的對稱,使得加入支撐后結構水平兩個方向上的剛度分布能比較均勻;豎向上防止加固后形成樓層承載力、剛度分布不均勻,遵循“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結點、強錨固”的原則,保證加固后的結構具有較好的延性,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較大的內力重分布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同時避免構件的過于集中,且豎向從底向上連續(xù)布置,為滿足層間位移角要求,增設后連續(xù)兩層剛度相差不超過 70%,連續(xù)三層相差不超過 50%。

  ?。ㄈ┲斡绊懸蛩?br />
   支撐設計時有三個影響因素:支撐形式、消能梁段的長度和截面特性。當三個參數(shù)確定,鋼框架結構設計的其它方面可按對上述三個方面影響最小的原則來完成。支撐的設計和大多數(shù)設計問題一樣,是個不斷重復進行的迭代過程。設計者根據(jù)經(jīng)驗初步選定結構外形,根據(jù)抗剪設計的近似計算 ,選擇消能梁段的長度和截面。當結構外形和截面尺寸初選后,采用彈性分析程序算出房屋自振周期、底部剪力、剪力沿高度的分布、結構彈性位移和框架構件內力的分布等,對支撐進行合理設計。

   1、消能梁段的長度

   加入支撐后構件耗散能量的能力與消能梁段的非彈性性能和長度關系很大。消能梁段的長度直接影響框架中其它構件的內力分布。圖1定性地給出兩種常見的偏心支撐在水平荷載作用下框架梁的內力分布情況,在水平力作用下彎矩和均布剪力最大值出現(xiàn)在結構中部因為支撐而形成的消能梁段處,其塑性耗能能力最強。

   當消能梁段較短時,隨著水平荷載的增加,消能梁段內的剪力增加,在桿端彎曲破壞之前,會在消能梁段內產(chǎn)生剪切鉸,形成剪切梁段;反之,當消能梁段較長時,消能梁段的端部彎矩值較大,在梁段剪切屈服之前將產(chǎn)生彎曲屈曲。試驗研究表明 ,剪切屈服型消能梁段對偏心支撐框架抵抗大震特別有利。一方面能使其彈性剛度與中心支撐框架接近;另一方面 ,其耗能能力、延性和滯回性能均優(yōu)于彎曲屈服型[3]。因此 《,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4](JGJ99 —98) 第6.5.4條規(guī)定:

   式(1)

   式中: Mlp為全截面的塑性彎矩; Vlp為全截面的塑性剪切強度; a 為消能梁段的長度

   2、支撐種類

   支撐按布置方式的不同分為偏心支撐和中心支撐兩種。中心支撐對結構整體剛度增長貢獻大,而偏心支撐的存在能加強結構的塑性耗能能力。

   二、鋼框架加固實例

   鋼桁架結構支撐加固是本文的目的,算例采用統(tǒng)一量綱.以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一個空間不規(guī)則鋼桁架結構為例演示優(yōu)化結果,闡明加入偏心支撐后的結構承載能力的成長和對結構總體剛度增長的效果。

   (一)鋼框架模型建立與分析

   使用通用有限元軟件Sap2000建立鋼框架結構模型。本結構共有5層,在實際設計中對第一層采取中心支撐,確保結構剛度,防止結構側移過大;在其余層采取偏心支撐,確保結構足夠的延性,保證結構抗震性能。

   (二)結構推覆加載

   靜力推覆分析是結構分析模型在沿結構高度按某種規(guī)定分布形式且逐漸增加的側向力或側向位移作用下,直至結構模型控制點達到目標位移或結構傾覆位置的分析方法。推覆法分級加載模式可以清晰地判斷結構在加支撐前后在不斷增大的荷載作用下其結構破壞的過程。

  ?。ㄈ┙Y果分析

   顯然,塑性鉸的大幅減少說明偏心支撐對結構的延性有提高,表明結構在地震作用下能量大幅消耗在各個消能梁段和支撐上以致梁柱處于彈性狀態(tài)。

   可以看出,工況2加入支撐結構在逐漸加載的情況下,支撐的存在使得結構塑性內力重分布時往支撐附近發(fā)展,有效地保護了梁、柱結構。底層柱腳節(jié)點為罕遇地震作用下該結構的薄弱部位,為確保滿足塑性限值要求,可對其適當加強。

   消能兩端的長度取值對結構的塑性能力重分布起到作用,在規(guī)范規(guī)定的0.1-0.2范圍內還是有顯著區(qū)別,設計人員應根據(jù)不同結構選擇合適的支撐布置形式。

   三、結論

  ?。ㄒ唬┧憷衅矫娌灰?guī)則鋼框架結構,其結構較柔,底層層間位移過大,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 利用支撐加固后鋼框架沿x、y兩個方向的剛度有明顯改善,扭轉效應減少,層間位移也符合規(guī)范要求。支撐加固方案的優(yōu)化布置經(jīng)濟合理,可以為類似工程的抗震加固提供參考。結果表明,增加結構的外圍剛度可有效減少結構的扭轉效應。

   (二)結構在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靜力推覆分析結果表明,結構增設支撐部位的底層柱及節(jié)點部位會出現(xiàn)剛度相對不足,仍應適當加強。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