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美文欣賞之:芷江風雨橋
2012-02-15
芷江風雨橋號稱天下第一橋。而今自號自令妄自尊大者多矣,然而此橋雄沉凝霜臥江波之上,霸氣悍蠻鎖斷云貴之途,追駱越溯侗伶負載五溪靈魂,抱陰陽接幽冥能通仙鬼之域,臨橋者多墜入橋場境界和橋場時空之中。
觀橋最宜在冬季,那時萬物蕭瑟,遠山如黛,天鉛灰而地混白,大自然脫去繁浮藻飾,只剩下枯山、瘦水和曠野。那藏青色的廊橋,修長的三層橋檐,依次相同聳立的七座亭樓,在沉靜凝練,舒展大氣中透出幾分靈動,與隱隱約約的群山相對,山似橋之影,橋疑山之魂,對此你慢慢品讀,細細琢磨,會發(fā)現(xiàn)侗民族的歷史、文化、精神和文化全凝結在這橋上。據(jù)載侗族主要由山居土著,駱越和伶人在漫長的歲月里融合而成?,F(xiàn)在芷江的羅舊疑為駱人舊寨之意。伶人原居青海大通河畔,其中一支輾轉遷徙至湘桂黔崇山峻嶺間。伶人善結構,好音樂并發(fā)明了笙簫等樂器。至今侗人善蘆簫歌舞,貴州玉屏制作的簫極為有名,應是伶人遺風。侗族先民歷經滄桑,世代生活在煙云迷茫的連綿群山中,飽受了山川阻隔之苦,飽受了其他民族和官府的欺壓之苦,飽受了巫文化負面的精神折磨之苦,這都潛入了意識的底部,并決定了侗族的靈魂是沉重的。
芷江風雨橋為中空式木質結構廊橋,兩側有92個開間展示侗族文化。橋長 252米,全用木材掛搭楔接而成,竟無寸鐵只釘點鉚幫襯。七大橋亭是杉樹的抽象造型,尤其是高于其它各亭的正中主亭,為八角攢頂式五層亭樓,構建之機巧,令人嘆為觀止。那沉重的五層亭樓,像是被哪位天神自九天云霄奮力摜下,眼見就要跌得粉身碎骨時,意外被幾根枋和柱暫且掛住,仿佛遇到大聲說話的震動就會轟然而下。而那些枋和柱則像一群惡作劇的懵懂少年,正沒完沒了地你推我搡、腳踢手拐,勾心斗角。全然不把懸在空中,無依無傍,生死于瞬間的急難當回事,這只有構架天賦的民族才能創(chuàng)造出如此精巧的建筑。
登亭樓四季皆宜。春日里,氵舞水自煙霧朦朧中款款而來,輕輕浮起春心躁動的江岸水渚,桃花溪、柳樹坪、淺綠深紅隨意涂抹,鵝黃紫白恣意飛揚,此時風雨橋似應稱花橋。初夏時節(jié),陰晴無常,倏忽間電閃雷鳴,江聲如吼,云滾如潮,鋪天蓋地,呼嘯而前,你猶如一介白身,陡增雄兵百萬,直教人雄心激蕩,豪氣沖天,值此該橋可謂回龍橋。至于秋天,長風送爽,芷草暗香,天遠地迥,一碧如洗,登層樓思慮澄明,纖塵無礙,只有明山遙遙相對,神形隨物化,飄飄然不知人也仙也,此時此橋當名臨仙橋。
我曾留意過橋,世界上有物質功用的橋,有象征的橋,還有橋的象征。歐洲的劍橋是武士象征的橋,威尼斯的橋是靈魂嘆息的橋,中國隋代安濟橋是民族文化的橋,埃及金字塔是通向瑞國光明的橋,中美洲的祭天塔是導向愚昧毀滅的橋,而芷江風雨橋,一橋連通人鬼仙三界,凝結自然、歷史和侗族靈魂,既具物質功用,又是抽象的具體,再加上神鬼構架之功,這世界上還有可比的第二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