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軌道交通10號線二期即將于近日開通初期運營,其中,國內(nèi)首個建在特大鋼桁梁橋上的軌道交通車站——曾家?guī)r站也將開通運營。這個站是什么樣子?建設時遇到了哪些難點?
換乘平臺跨越在運營2號線
10號線二期曾家?guī)r站,位于嘉陵江曾家?guī)r大橋南岸側,長150米,寬27.4米,設有4個出入口和3個安全出口,建筑面積約13220平方米。車站分站臺層、換乘平臺和設備用房三部分,其中站臺層建于嘉陵江曾家?guī)r大橋上,換乘平臺為重約2000噸的兩層大跨度鋼框架結構鋼平臺,鋪裝在大橋橋墩和嘉濱路兩側墩柱上。乘客通過上下樓扶梯便可在3分鐘內(nèi)實現(xiàn)2號線與10號線的換乘。
重慶交通開投軌道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建設過程中,如何將2000噸的整體鋼結構平臺,跨越2號線軌行區(qū)進行架設,成為整個工程的技術難點。
據(jù)介紹,曾家?guī)r站換乘平臺全長70米,其中40米需跨越正在運營的2號線。
“為解決施工作業(yè)空間狹小、作業(yè)時間短、風險難度高等諸多困難,我們組織相關參建單位多次研究并赴現(xiàn)場實地勘察,最終采用了‘步履式頂推施工’的工藝進行安裝。”這位負責人介紹,該工藝通過步履式頂推機的縱橫向液壓千斤頂?shù)仍O施設備,實現(xiàn)對換乘平臺鋼結構的縱橫向移動,即換乘平臺的鋼結構分塊先在拼裝區(qū)域完成拼裝后,再采用液壓滑移施工技術和步履頂推技術,將鋼結構整體頂推至2號線軌道梁的上方。
與此同時,讓鋼結構平臺在跨越2號線時保持平衡也顯得尤為關鍵。
對此,軌道集團和施工單位還邀請專業(yè)團隊建立BIM結構模型,提前預估施工過程中各個階段鋼梁的受力情況及所需配重,并進行多次施工工況的模擬和驗算,最終順利完成施工安裝。
車站外形與大橋有機融合
“曾家?guī)r站在設計、建設之初,不僅要求工程質(zhì)量,同時還兼顧了車站外形與大橋的有機融合。”該負責人說。
為讓曾家?guī)r站與大橋形成“有機共生”體,車站外立面桁架采用了大橋主體結構的造型元素;換乘平臺采用了鋼結構+玻璃欄桿的“空中大廳”造型,具有極佳視野;設備用房則采用了深色材料,以此形成陰影效果,讓整個車站自然與大橋融為一體。
值得一提的是,曾家?guī)r站站廳的天花板造型也結合了外立面結構的相關元素,設計成不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與建筑結構的不對稱性進行了呼應。
△10號線二期曾家?guī)r站站廳△10號線二期曾家?guī)r站站廳
據(jù)介紹,軌道交通10號線二期全長9.86公里,開通初期運營后在鯉魚池站與10號線一期順接,形成了繼3號線后的又一條南北向大通道,將進一步緩解南岸、江北與渝中之間的交通壓力,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
記者 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