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首座長江大橋白沙沱長江大橋正式“退役”
2019-04-25 來源:上游新聞
4月23日,重慶首座長江大橋——白沙沱長江大橋正式“退役”。曾經(jīng)在上世紀50年代末參與大橋建設的87歲老人孫貽蓀,也專程來到現(xiàn)場為大橋送別,并向上游新聞記者分享了當年修橋的故事。
工人自愿加班加點
1958年,白沙沱長江大橋開建,當年26歲的孫貽蓀是成都鐵路局工程處專門派去的技術人員。
“當時,工作是不計較工作時間的,天亮開始干活,天黑才收工。”
孫貽蓀回憶,自己當時是成都鐵路局工程處專門派去技術人員,大橋修建時,工作實行“大禮拜”制,工人半個月才休息一天。
“每天5至6點鐘開工,都不需要工頭喊,工人們就自覺上工了。大家都是自愿主動加班加點,為的就是爭一口氣。”孫貽蓀說,當時,工人們自力更生、發(fā)憤圖強的精神,至今讓他感動不已。工程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進行著,絲毫沒有耽誤工期,自愿加班的工人們也沒有加班費。最終,整個工程提前兩個月完工。
“工期緊張,工人們有休息時間,而對于管理人員來說,基本不能回家。”孫貽蓀說,祖籍江蘇的他家里還有父親母親,修橋期間父親意外摔斷了腿,也沒來得及回去照顧,只能托老家的叔叔來照看。孫貽蓀說:“當時,每天心里只記掛著修橋這一件事,有時候白天沒有解決好的問題,晚上打著手電筒也要去看看。”
所用鋼材和武漢長江大橋同款
據(jù)了解,在工藝技術上,白沙沱長江大橋所使用的鋼材和武漢長江大橋用的一樣,鋼材由武漢鋼材廠生產(chǎn),從武漢經(jīng)水運運輸?shù)叫∧虾!?ldquo;修橋的時候,最怕漲洪水,鋼材通過水運到重慶,漲水就容易耽誤時間。”孫貽蓀說,遇到漲洪水,考慮到安全因素,只有等到浪小的時候再行船,就很容易耽誤工期。
值得一提的是,大橋施工采用的是鉚釘工藝。“這項工程很不簡單!”孫貽蓀說,有專門的工人在橋上將鉚釘燒紅過后,用火鉗鉗著甩到師傅手中,師傅快速將鉚釘安裝在接口處,這就需要非常的精準,動作要非??欤麄€過程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工藝非??季俊?br />
另外,由于枕木的彈性更好,水泥枕是硬碰硬,車輛行駛乘客體驗舒適度沒有那么好,于是,白沙沱長江大橋修建時,橋上都采用的枕木鋪設。
安全檢查嚴格 橋上還有武警把守
據(jù)孫貽蓀回憶,當時,橋梁安全管理非常嚴格,上橋施工有嚴格的安全檢查,橋上還有武警把守。孫貽蓀舉例說,當時單位上有個電報員,有一天他到橋對面珞璜站發(fā)完電報,時間晚了錯過了輪渡過不了橋,在橋對岸出示證件,武警請示了管理人員同意后,才允許通行。
“白沙沱長江大橋將成渝鐵路與川黔鐵路連接起來。”孫貽蓀說,當時,由于長江天塹的阻隔,從川渝運往滇黔桂等地的大批物資,經(jīng)成渝鐵路到了銅罐驛火車站后,需要通過人工搬運到冬筍壩長江北岸,裝上輪渡橫過長江,至南岸貓兒沱港務局碼頭后,再用肩挑背抗或絞車拖上岸,通過幾番轉運,方能裝載到川黔線趕水段的火車上。白沙沱長江大橋的修建,讓長江天塹變通途,北接成渝鐵路,南通川黔鐵路,提高了運輸效率。
“近60年了,大橋完成了歷史使命,新陳代謝是歷史的必然,內(nèi)心很是舍不得。”面對大橋的退役,孫貽蓀很坦然,“今天再次來到曾經(jīng)打拼過的地方,作為修橋人,非常感謝這些年大橋人對大橋的辛勤付出,將這座橋保護的這么好。今天它像一個老兵一樣,光榮退伍了。”
上游新聞記者 李舒 王淳 攝影 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