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橋資訊 > 正文
孫中山規(guī)劃大武漢首提修建過江隧道
2016-10-20 
        (原標題:孫中山規(guī)劃大武漢首提修建過江隧道)

        辛亥革命博物館展廳內(nèi)的壁雕《共和之基》局部圖。

        10月9日,“孫中山文化高鐵行”來到武漢,當天下午交流團來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辛亥革命博物館參觀。孫中山先生對武漢“厚愛有加”,除了打算將中華民國定都在武漢,更是規(guī)劃了“大武漢”未來的發(fā)展,以及武漢在全國鐵路系統(tǒng)中的特殊地位。2008年武漢過江隧道通車,成為長江上的第一條過江隧道,其實早在百年前孫中山在規(guī)劃大武漢中就提到了修建過江隧道,甚至有不少武漢市民提議將隧道命名為“中山隧”,以紀念孫中山。

        走訪

        復原“孫中山赴檀香山”場景

        辛亥革命博物館,是武漢市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100周年而興建的一座專題博物館,總建筑面積22142m2,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閱馬場首義廣場南側(cè),北鄰彭劉楊路,南抵張之洞路,東鄰楚善街,西靠體育街,是首義文化區(qū)的核心建筑。倘若在制高點俯瞰,便會發(fā)現(xiàn)辛亥革命博物館與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紅樓)、孫中山銅像、黃興拜將臺紀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處一條軸線。

        盡管辛亥革命博物館地處武昌繁華地帶,但它獨特的外形設(shè)計,在諸多建筑中有著絕佳辨識度———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元素和現(xiàn)代建筑特色,高臺大屋頂?shù)募軜?gòu),彰顯中國建筑“雙坡屋頂”和飛檐翹角的特質(zhì),幾何形外觀和“楚國紅”色調(diào),寓意敢為人先的首義精神。如果從高處俯瞰,辛亥革命博物館呈V字造型,寓意勝利和武漢的騰飛。辛亥革命博物館分為地下一層和地上三層,設(shè)有1個序廳、5個基本陳列展廳和1個多功能展廳,展示了辛亥革命歷史文物428件(套),歷史照片694張,以及重大歷史事件復原場景27處,藝術(shù)品12處,多媒體20處。

        走進序廳,巨幅壁雕《共和之基》讓每一位參觀者倍感震撼,這也是國內(nèi)最大壁雕,按博物館的格局呈“V”字形走向,分為起義背景、武昌首義、創(chuàng)建共和三部分,涵蓋“同盟會的成立”、“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等元素,其中表現(xiàn)武昌首義的雕塑部分,起義的士兵隊伍從淺浮雕到高浮雕,一幅幅場景仿若從壁雕中“跳脫”出來,當年革命志士們的疾步聲和槍聲也仿佛回蕩在腦海中。

        在展廳內(nèi),南都記者還看到“孫中山赴檀香山”復原場景,這是根據(jù)孫中山自述“十三歲隨母往夏威夷島,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以真人比例還原的場景。孫中山曾侄孫孫必勝向交流團介紹,1878年,年僅13歲的孫中山隨母從香港前往夏威夷檀香山,開始求學、行醫(yī),繼而開創(chuàng)革命事業(yè)的歷程。在“孫中山赴檀香山”歷史事件復原場景中,少年孫中山氣宇軒昂地站在輪船上,凝神遠眺大海,母親端坐在一旁,以聲光電的形式模擬出海浪聲及波光粼粼,栩栩再現(xiàn)當年場景。

        陸?zhàn)〇|后人發(fā)起文物捐贈

        交流團在參觀辛亥革命博物館時,恰逢博物館正在為次日的“2016年辛亥革命實物捐贈儀式”及“2016年辛亥革命實物捐贈特展”活動作準備,并遇到近代民主革命家、“為民主革命犧牲的第一人”陸?zhàn)〇|的曾外孫———廣東省收藏家協(xié)會主席陳少湘。陳少湘告訴記者,2012年在廣東省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中發(fā)起倡議,將與辛亥革命相關(guān)的文(實)物捐贈給位于武漢的辛亥革命博物館,此后每年10月10日,廣東省收藏家協(xié)會與辛亥革命博物館都會舉行一場捐贈儀式和特展,前四次已經(jīng)向博物館捐贈了600件辛亥革命文(實)物。而今年10月10日,協(xié)會將再捐贈138件文(實)物。陳少湘表示,作為陸?zhàn)〇|的后人發(fā)起這項活動,將辛亥革命文物捐到革命發(fā)生之地武漢,格外有意義。此外,將收藏家收藏的辛亥革命文(實)物捐給博物館有兩個好處:這些具有重要歷史研究價值的文(實)物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在博物館展出,可以起到更好的社會教育意義。

        辛亥革命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雙十捐贈日”活動自2012年起至今連續(xù)舉辦了五屆,已成功地打響了“雙十捐贈日”品牌,今年捐贈的辛亥革命實物有清末及民國時期的文獻、錢幣、明信片、票證、火花、紀念瓷和名人墨寶等。其中文獻和火花是今年捐贈的亮點,其中不乏與孫中山先生相關(guān)的,如民國孫中山像“中華民國軍旗”火花、1912年新中國圖書局印行的《黎副總統(tǒng)書牘》、1912年英國埃德溫·丁格爾著《中國革命記:191-1912》(英文版)、1912年英國約翰·濮蘭德著《中國最近的事變和現(xiàn)在的政策》(英文版)等。

        講述

        武昌起義推遲兩次終打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近代史研究專家楊天石表示,辛亥革命前夕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革命黨人不斷發(fā)動武裝起義。為取得外國的支持,以維護其統(tǒng)治,清政府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為國有,再賣給外國。由此在全國掀起了大規(guī)模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漸入高潮,成為了武昌起義的先聲。

        1911年初,文學社和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在湖北新軍中發(fā)展革命力量,準備起義。趁著清政府調(diào)遣湖北新軍入川鎮(zhèn)壓起義,湖北防御力量減弱之際,當年9月24日,兩個革命團體在武昌一間小黑屋內(nèi)秘密召開會議,決定10月6日發(fā)動起義。但因準備未足,加上同盟會的重要領(lǐng)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未能趕到武漢,起義指揮部決定將起義時間推遲至10月16日,湘鄂兩省同時發(fā)起。

        1911年10月9日,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制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旗幟等,起義秘密泄露。獲得消息的湖廣總督瑞澄,下令關(guān)閉四城,四處搜捕革命黨人。危急之下,革命黨決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時發(fā)動起義。但武昌戒備森嚴,各標營革命黨人無法取得聯(lián)絡,當晚的計劃再次落空。

        革命的槍聲兩次未能按時響起,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坐不住了。他們自行聯(lián)絡,約定以槍聲為號,于1911年10月10日晚發(fā)動起義。當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當晚整個武昌即被起義軍掌控,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于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zhèn)后,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武漢市民夾道歡迎孫中山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去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之職。八天后,他應黎元洪的邀請,從上海乘船抵達武漢。抵達武昌文昌門后,孫中山一行轉(zhuǎn)乘馬車經(jīng)長街(今解放路)直達“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今閱馬場-紅樓)。此時,沿街兩旁彩旗招展,萬人空巷,教導團、畢血會、陸軍學堂、報界俱進會與市民都聚集在長街兩旁,夾道歡迎這位蜚聲國內(nèi)外的革命偉人。4月10日早上,孫中山在閱馬場發(fā)表演說:“革命是從破壞中求建設(shè),武、陽、夏三鎮(zhèn)宜連成一片。漢口為商業(yè)區(qū),漢陽為工業(yè)區(qū),武昌為政治文化區(qū)。應在江上建筑大樓,或鑿隧道,聯(lián)絡武漢?!痹缭诎倌昵皩O中山便主張修建過江隧道、跨江大橋來連通武漢三鎮(zhèn)。

        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會主任郭昉凌講述道,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對武漢這個“首義之都”可謂情緣篤深,在其論著《建國方略》中,曾提出要在武漢建長江大橋、過江隧道,要融三鎮(zhèn)為一市,并為其未來的發(fā)展勾畫了美好藍圖,把武漢建成國際大都市,如今孫中山提出的這些構(gòu)想都一一實現(xiàn)。

        曾提出“一都四京(五大鎮(zhèn))”

        1912年,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次年來到武漢就談到了中華民國建都的問題,當時全國上下關(guān)于定都之事眾說紛紜,有的主張定在北京,有的說設(shè)在南京,有的又想遷到武昌,還有主張定都上海的,而孫中山的首選地便是武昌。郭昉凌表示,定都武昌也有孫中山對當時時局的分析———北京,“日俄逼近滿蒙,很不安定”,要想保證安全,非遷都南方不可;就南方而論,“上海孤峙海隅,租界環(huán)立,四面受敵,很不可靠”;南京、武昌之間是不錯的選擇,其中武漢“樞軸總攬水陸交通,西連巴蜀滇黔,北控秦晉伊洛”,“武昌真是天下根本重地”,由此可見孫中山心目中中華民國定都首選地是武昌。

        曾擔任過孫中山政治顧問的宮崎滔天在日記中記錄過,早在1897年,孫中山就開始設(shè)想未來定都及大都城建設(shè),孫中山曾在與他的一次談話中明確提出“一都四京(五大鎮(zhèn))”之說,其中武漢為“都”,重慶為“西京”、江寧為“東京”、廣州為“南京”、順天為“北京”。

        統(tǒng)籌:南都記者嚴鏵采寫、攝影:南都記者劉賢沛

        (原標題:孫中山規(guī)劃大武漢首提修建過江隧道)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