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公路改革不能強調政府利益
2015-08-04
《人民日報》近日就我國正在進行的收費公路改革提出5個問題:巨額虧損從何而來?高速公路是否建得過多過快?虧損如何控制?收費期限為何延長?為何實行統(tǒng)借統(tǒng)還、養(yǎng)護期收費?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及專家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剖析。
媒體這次關于收費公路改革提出的5個問題,也是公眾最關心的問題。在《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修訂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當口,有關負責人和專家的深入剖析,可起到答疑釋惑的作用,對于公眾理性看待這次收費公路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議,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不過,就有關負責人和專家的說法來看,雖有一定道理,但不夠全面、客觀。比如針對“巨額虧損從何而來”這個問題,有關人士剖析為三個原因:公路特別是高速路成本高、資金需求大;高速公路建設資金大頭來自銀行貸款;公路建設加快。這些原因確實造成了高速公路巨額虧損。
但不能忽略的是,統(tǒng)計失誤、多計成本少計收入等問題,也會造成賬面巨額虧損。以廣東為例,收費公路賬本出現(xiàn)過兩次問題,第一次是統(tǒng)計錯誤,前后相差超過30億元;第二次是審計發(fā)現(xiàn)建設單位多計工程建設成本9.06億元。這說明全國公路虧損數(shù)額是有不少“水分”的。因此,剖析巨虧不應忽視這個原因。再比如,針對“收費期限為何延長”這個問題,有關人士表示“任何國家都沒有真正意義的免費公路”——要么財政(即稅收)負擔,要么道路使用者負擔,進而認為后者更公平。按照“用路者付費”路徑,自然延伸出“在現(xiàn)有基礎上延長收費期限,實行長期收費”的政策。
筆者認為,這種剖析看上去有道理,其實也不客觀。這是因為,公路姓“公”,具有一定公益屬性,理應讓各級財政承擔一部分修路成本和養(yǎng)護成本,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公路的公益屬性。再說,表面上看是道路使用者負擔,實際上很多成本由公眾負擔——比如貨物運輸者會把過路費計入商品物價中,讓消費者來埋單。也就是說,對于公路建設成本與養(yǎng)護成本,最理想的做法是,由財政與道路使用者共同負擔、合理分擔。這種做法之所以公平、合理,是因為財政投入要體現(xiàn)公路公益屬性。如果只讓道路使用者負擔,等于財政沒有盡到一點責任。所以,誰來負擔公路成本值得商榷,不可輕易下“誰用路、誰受益、誰付費”的結論。
實際上,有關人士沒有全面剖析“收費期限為何延長”。筆者以為,收費期限延長或許還有兩個原因:一是為地方政府把收費公路當作“永久提款機”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二是為了讓公路企業(yè)獲得更多利潤,以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公路。遺憾的是,未見有關人士提到這兩個原因。對于“為何實行統(tǒng)借統(tǒng)還”這個問題,有關官員的解釋是,“以省為單位對高速公路實行統(tǒng)收統(tǒng)支、統(tǒng)一管理,可降低政府收費公路的融資和運營成本,增強政府償債能力,降低政府性債務風險”。由此說法不難發(fā)現(xiàn),實行統(tǒng)借統(tǒng)還完全是為地方政府考慮,根本沒有考慮公眾利益,也是不客觀的。
在筆者看來,收費公路改革不僅關乎地方政府利益,也關乎公眾利益,那么,有關官員、專家在剖析收費公路改革之問時,不能一味強調政府利益,否則,依據(jù)這種思路制定的制度,就會被認為有失公平。如何平衡政府與公眾的利益,應該是這次修訂《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