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橋資訊 > 正文
通錦橋旁“萬佛寺”古代成都后花園
2015-07-18 
        

        

        古代萬佛寺事佛圖

        

        

        —唐·鄭谷《西蜀凈眾寺松溪八韻兼寄小筆崔處士》

        松因溪得名,溪吹答松聲??澙@能穿寺,幽奇不在城。寒煙齋后散,春雨夜中平。染岸蒼苔古,翹沙白鳥明。澄分僧影瘦,光徹客心清。帶梵侵云響,和鐘擊石鳴。淡烹新茗爽,暖泛落花輕。此景吟難盡,憑君畫入京。

        2015年3月,成都通錦路3號的建筑工地,藍色的擋板內(nèi),成都市考古隊隊員正用手指輕撫探洞里取出來的泥土?!坝邪l(fā)現(xiàn)1距離這塊土地約2公里處,有一個曾經(jīng)在成都歷史長河中存在千年的古剎:萬佛寺。萬佛寺誕生在昭覺寺之前,斗轉(zhuǎn)星移,現(xiàn)在的成都北門空余昭覺寺。

        然而,文史記載“只言片語”的萬佛寺,卻沒有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清代開始,這里133年間先后4次出土石刻佛像,那些不再完整的青灰色石頭,一度填補了佛教石刻藝術(shù)。偏安西南一隅的成都,將南朝的石刻最高藝術(shù)保留至今。

        4個月的考古工作,通過考古隊的搶救性發(fā)掘,一座埋藏千年的園林遺址顯露真容,該水渠池塘為盛唐時所建,考古人員推測這處園林與萬佛寺或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很大可能就是當(dāng)年萬佛寺的“后花園”。(本報7月13日曾做報道)

        7月,考古專家宣布該園林極可能為萬佛寺園林。從唐代穿越至今,一方園林再次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了這座古寺上。

        飲馬河上的小橋

        唐時寺內(nèi)誦經(jīng)聲

        萬佛寺對于大多數(shù)成都人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地名。這是因為該寺在明末遭遇致命性的毀壞,雖在清初重建,但規(guī)模已大為縮校因清代成都城西多為滿人居住,寺廟日漸沒落,到清末已掩埋在歷史的塵埃里。

        可若是提起通錦橋,那就無人不知了。這原本是一條飲馬河上的小橋,始建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當(dāng)時城內(nèi)居民疏散跑警報方便,在西城角街的城墻上打開了一個豁口,豁口外的飲馬河上,修建了一座簡易的木橋。小木橋沒名字,1952年改建時,取了方便郊區(qū)人進出錦城之意,名為通錦橋。

        距今不過60多年,一座橋和以他命名的通錦路,成為了成都人的北門坐標(biāo)。時光回溯到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時期,成都北門的坐標(biāo),是一座成都古代最著名的寺廟之一“萬佛寺”,它的故址,就在通錦路。

        晨光熹微,錦官城西北郊外,凈眾寺(唐代萬佛寺的稱呼)內(nèi),遠遠傳來幾聲鐘鳴和僧侶們的喃喃誦經(jīng)聲,不少善男信女來往于廟堂,或?qū)じ呱饣?,或拜佛前許愿。入夜時分,或有僧人信步在寺院后的園林,看著九里堤中引入的流水,蜿蜒曲折,在明月里波光粼粼,是不是頗有幾分禪意?

        曾是蜀郡大道場

        詩圣可能到此一游

        “萬佛寺相傳最早建于東漢時期,但是目前所發(fā)掘出的造像,最早記載是南朝,當(dāng)時稱為安浦寺、興國寺?!彼拇ㄊ〔┪镌旱洳夭扛毖芯繂T何先紅說,一直到盛唐時期,凈眾寺達到了它歷朝香火最盛的時期,佛教徒眾多。當(dāng)時的成都,西有凈眾寺,東有大慈寺,兩寺遙相呼應(yīng)。

        何先紅說,萬佛寺自古即為蜀郡大道場,風(fēng)景優(yōu)美、香火興旺,歷來是貴族名流、善男信女朝香拜佛和游覽的勝地。不少文人墨客曾游覽凈眾寺,唐人李洞曾留有《宿成都松溪院》一詩,“松持節(jié)操溪澄性,一炷嵐煙壓寺隅……”鄭谷也曾寫凈眾寺“繚繞能穿寺,幽奇不在城?!?br />
        那么,詩人杜甫在成都留下的詩篇中是否可能有以凈眾寺為背景的佳句呢?據(jù)史料記載,公元759年冬天,詩圣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帶著家人輾轉(zhuǎn)來到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起茅屋正式定居成都,并在這里一住就是四年。

        《全唐詩》中收錄了杜甫游覽寺廟的詩歌達到20多首,在其詩句“老夫貪佛日,隨意宿僧房”中,可以看出,在佛教文化盛行的情況下,杜甫對寺院也是喜愛有加。當(dāng)時在成都極富盛名的萬佛寺,離杜甫所居住的草堂距離并不遙遠。

        難逃“會昌法難”劫

        寺中大鐘移大慈寺

        唐朝末年,為了鞏固統(tǒng)治,唐武宗于會昌五年,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侶人數(shù)。

        在這一次廢佛運動中,超過26萬多名的僧尼被迫還俗,4600多所寺院遭到毀壞,全國多地出現(xiàn)“僧房破落,佛像露坐”的場景,遠在成都的寺廟同樣沒有逃過厄運。

        據(jù)成都市考古隊工作人員易立描述,在“會昌法難”中,凈眾寺佛像也遭到毀壞,直到唐宣宗年間才再次復(fù)興。據(jù)《宋高僧傳》所記,高麗國僧人釋無相,“屬明皇難入蜀,迎相入內(nèi)殿……由是遂勸檀越造凈眾、大慈、菩提、寧國等寺。”這里的凈眾寺,也就是當(dāng)時的萬佛寺。

        凈眾寺與大慈寺,因為無相禪師而建立起了緣分?!陡呱畟鳌氛f,無相禪師在成都募化檀越,造凈眾寺。寺內(nèi)有一巨鐘重千鈞。會昌例毀,此鐘乃移入大慈寺。(至于大慈寺為何逃過會昌一劫?那是因為這里是玄宗御書寺額,興建之日起就是皇家寺院)大鐘復(fù)還寺,眾以其鐘大,隔江計功,兩日始到,方欲為齋,辰去已集,乃知神力所拽也”。鐘是神力所移為傳說,但是這個鐘,肯定是存在過的。

        到了明末清初,輝煌了千年的萬佛寺徹底毀于戰(zhàn)火,從此再未出現(xiàn)在史料記載當(dāng)中。

        精美阿育王造像

        至今只有成都出土

        在四川博物院萬佛寺石刻館中,共收藏了65件萬佛寺造像?;璋档恼箯d里,釋迦牟尼佛的殘軀,頭戴寶冠、懸著繒帶的觀音菩薩、秀骨清像的佛頭、小巧精致的背屏式造像在燈光下清晰可見。這其中,兩尊留著八字胡須,眼睛圓睜,充滿異域風(fēng)情的佛頭,格外引人注目。

        “這樣的造像正是阿育王像,在萬佛寺遺址中出土了7件,其中5件是殘軀,另2件是頭像”。何先紅介紹,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一位有名的弘揚佛教的國王,他在晚年時編撰整理佛教景點,并派遣大批僧侶四方傳播。而由他創(chuàng)造的阿育王釋迦牟尼佛像,被稱為阿育王像。

        在中國,阿育王像先從印度經(jīng)中亞、西域,再傳入中原,再到江東,然后沿著長江水路傳入了四川地區(qū)。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阿育王像雖在史書中頻頻出現(xiàn),造像在中國卻極為罕見。目前,除了在成都出土過外,僅在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中偶有發(fā)現(xiàn),考古發(fā)掘的阿育王像迄今只在成都出土。

        相比北朝時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的豐富佛教遺存,南朝時期的佛教留存就十分少見,業(yè)界以前一直都認為,佛教石刻藝術(shù)于北方興盛之后,便漸漸沒落。但是萬佛寺南朝造像的不斷發(fā)現(xiàn),填補了中國南朝石造像的空白,它是南朝佛教藝術(shù)鼎盛時期的代表作,萬佛寺梁代造像除了規(guī)模無法與北朝抗衡外,其藝術(shù)的卓越,比北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宋代印刷術(shù)精湛

        曾是最早紙幣“交子”印務(wù)所

        南朝到盛唐,成都萬佛寺的石刻造像已經(jīng)聞名于世,到了北宋時期,萬佛寺的雕版印刷業(yè)發(fā)展得相當(dāng)精湛。

        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趙匡胤派高官張從信去成都開刻《大藏經(jīng)》,得知成都凈眾寺雕版印刷的技藝精湛后,張從信來到凈眾寺,尋求雕刻《大藏經(jīng)》。這也成了中國第一部木雕藏經(jīng),它不僅有助于佛教的傳播,也豐富了我國的木版雕刻藝術(shù)。

        據(jù)《續(xù)資治通鑒》記載:北宋淳化四年,自王小波、李順起義后,蜀中停鑄鐵錢,民間錢益少,私以交子為市。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成都民間“交子”誕生的具體地點始終是個謎。不過,根據(jù)后世歷史考證,“交子”最早在成都萬佛寺內(nèi)印制。隨著交子作為紙幣流通,其對印刷技術(shù)的要求也在提高。而在當(dāng)時,名為凈眾寺的萬佛寺,因為高超的印刷技術(shù)等原因,曾一度成為交子印務(wù)所。

        佛像四次現(xiàn)世

        拼湊一段古寺歷史

        萬佛寺遺址的最初發(fā)現(xiàn),要從清光緒壬午年(1882年)說起。

        當(dāng)時,成都西門外半里的萬佛橋,一個農(nóng)民在地里勞作時,鋤頭突然碰到一個硬物,刨出來一看,竟然是個佛頭,繼續(xù)挖下去,挖出了“百余”殘石佛像,引來眾人圍觀。時任四川成綿龍茂兵備道并署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的王廉生在《天壤閣筆記》中記載,當(dāng)時出土的佛像“大者如屋,小者卷石,皆無首或有首無身,無一完者……”

        “萬佛寺遺址處從清末光緒8年至1954年,曾先后4次發(fā)掘出土了200多件石刻造像。光緒年間出土的宋元嘉二年凈土變造像已流傳海外;而1937年,成都農(nóng)民在種地時也掘出了殘佛像12尊,佛頭26個,其中就包括梁中大通元年釋迦造像和北周阿育王造像。1945年至1946年,當(dāng)時的四川理學(xué)院在此處修建校舍時,也曾出土眾多佛像,遺憾的是均被砸毀埋于房基下。到1953年至1954年,出土文物最為壯觀:殘佛像、佛頭、伎樂天像等多達200余件。”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雷玉華說。

        華西都市報記者王浩野見習(xí)記者楊力實習(xí)生廖海杰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wù)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