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況
某三孔18米鋼筋混凝土剛架拱橋,矢跨比為1/8;下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橋墩、石砌重力式U型橋臺;橋面結構由預制微彎板、現(xiàn)澆混凝土填平層及橋面鋪裝組成,剛架拱片由上弦桿及實腹段組成。該橋橋面板在近期例行檢查中發(fā)現(xiàn)縱向及橫向微裂縫,以橫向裂縫為最多。在第三孔靠近橋墩位置處,橋面板出現(xiàn)局部沉陷。
二、設計技術標準:
1. 公路等級:山嶺重丘一級
2. 設計荷載:汽車-超20級,掛車-120。
3. 地震基本裂度:Ⅵ度
4. 橋梁全寬:17.60米
三、主要材料:
1. 混凝土:
35#:拱片現(xiàn)澆接頭。
30#:預制拱片、微彎板、懸臂板、現(xiàn)澆填平層及橋面鋪裝。
25#:橋墩、橋臺背墻、拱座,欄桿、防撞欄、安全帶。
20#:橋墩基礎。
2. 鋼筋:
主筋:Ⅱ級鋼筋;
其它:Ⅰ級鋼筋;
鋼材:A3鋼
3. 承臺、墩身、橋臺、護欄、搭板為30號混凝土。
四、結構驗算
1、上部結構驗算情況
采用空間梁單元和板單元,對剛架拱片進行了計算分析,計算模型如下:
圖一 拱片受力分析模型
按三個機動車道進行布載,考慮了車道折減系數(shù)和汽車荷載作用沖擊系數(shù)。經(jīng)計算,在汽車荷載作用下,跨中產(chǎn)生的最大豎向位移為5.5毫米,在掛車荷載作用下,跨中產(chǎn)生的最大豎向位移為6.0毫米。均小于1/800L,結構剛度滿足設計規(guī)范要求。最大負彎矩發(fā)生在拱腿軸線與拱片軸線的交點處,汽車荷載作用下,上緣最大負彎矩為16.6噸·米。掛車荷載作用下,上緣最大負彎矩為21.4噸·米??紤]此點彎矩的不真實性,因為在建立模型時,拱腿、拱片的軸線交于一點,而實際上,拱腿與拱片的相交區(qū)域,有一個很長的變化段。為考慮彎矩的折減系數(shù),建立塊體單元模型與梁單元模型對此點彎矩進行比較,求得彎矩折減系數(shù)為0.4。折減后,汽車荷載作用下,負彎矩為6.6噸·米,掛車荷載作用下,負彎矩為8.6噸·米。而拱片在此處的厚度為81.2厘米,上緣的配筋為4根Φ16鋼筋。如不考慮橋面鋪裝與微彎板的作用,剛架拱片的極限承載力為14.2噸·米。據(jù)此可判斷,在汽車、掛車荷載作用下,剛架拱片負彎矩區(qū)極限承載力滿足規(guī)范要求。對于正彎矩區(qū)段,拱片配筋較多,而彎矩較小,拱片安全儲備較大。拱片間的橫隔板,受力較小,配筋滿足要求。拱腿受力,在汽車荷載作用下,最大軸力為76.4噸,彎矩為0.9噸·米。在掛車荷載作用下,最大軸力為93.4噸,彎矩為9.9噸·米。按偏心受壓構件進行計算,拱腿配筋滿足規(guī)范要求。采用板單元和實體單元對微彎板與橋面板進行計算分析,結果表明,配筋均顯不足。
2、下部結構驗算情況
在恒載,恒載+汽車,恒載+掛車作用下,各支撐受力情況見下表。
由上可知,在汽車與掛車荷載作用下,個別弦桿存在脫空現(xiàn)象。
在各種荷載作用狀況下,橋臺最不利受力情況見下表。
臺后土壓力的計算,按臺后填土為中砂進行計算。容重取1.9t/m3,內(nèi)摩擦角取為36度。由此進行計算,計算結果表明橋臺滿足設計規(guī)范要求。橋墩的計算,分兩種布載情況進行,一種是一孔布掛車荷載,另一孔空載。另一種是一孔布汽車荷載,另一孔空載。計算結果如下,僅列出最不利受力情況:
橋墩、橋臺穩(wěn)定、應力驗算表
計算中發(fā)現(xiàn),在上述布載情況下,橋墩基底應力均是一側出現(xiàn)拉應力??紤]到基底不能承受拉應力的情況,按基底應力重分布進行重新計算,求得最大基底應力,如上表中數(shù)值所示。經(jīng)與地質(zhì)資料進行對比,結果表明,橋墩、橋臺抗滑、抗傾覆、基底應力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
五、分析
拱片在汽車荷載和掛車荷載作用下,強度均滿足設計規(guī)范要求。而微彎板跨度較大,跨中板厚較薄,橋面板縱、橫向配筋不足,橋面板與微彎板連接不良是導致一系列裂縫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而下部結構,均能滿足設計規(guī)范要求。
六、加固方案
根據(jù)計算及分析結果,特提出以下加固方案,在設計加固方案時重新考慮了剛架拱片的受力,經(jīng)詳細分析各部分受力滿足規(guī)范要求。
方案一:更換橋面板
即將原橋橋面10厘米厚鋪裝層鑿掉,將原鋼筋網(wǎng)取掉,施工時注意盡量不破壞微彎板。然后在微彎板靠近支點部位、各拱片頂部與橋面板結合的位置種植短鋼筋,間距20厘米,呈梅花型布置。再以微彎板為底模,在其上鋪設橋面板受力鋼筋,重新澆筑12厘米厚50號水泥混凝土橋面板,養(yǎng)生待形成強度后再開放交通。
方案二:鋪設橋面補強層
即在現(xiàn)有的橋面板基礎上鋪筑6~8厘米厚的補強層。施工時先鑿除原橋面板混凝土約2~3厘米左右,使其表面粗糙。再對結合面進行處理,然后在原橋面板上種植短鋼筋,間距20厘米,呈梅花型布置。采用干硬性混凝土或鋼纖維混凝土澆筑補強層,以減少新澆混凝土的收縮,養(yǎng)生待形成強度后再開放交通。
方案一橋梁恒載增加很小,無論從受力還是從加固后的效果來講都較為理想;缺點是工作量較大,施工工期較長。方案二對橋梁恒載略有增加,施工簡單、快捷,但橋面結構受力不合理,有進一步開裂的隱患。優(yōu)點是工程量較小,工期短。
經(jīng)比較,我們推薦方案一作為該橋的首選加固方案。
七、加固方案計算分析
將方案一,即推薦方案進行了新增橋面板計算分析,采用板單元進行建模計算。計算模型及結果如下:
圖二 橋面板計算模型
計算結果表明,橫橋向,兩拱片之間,板跨中最大正彎矩2.08噸.米,拱片上方,板最大負彎矩8.25噸.米。據(jù)此,進行配筋計算,對于板跨中,由于此處微彎板厚度較薄,只有6厘米,所以不考慮微彎板的作用,取用12厘米的新增橋面板進行計算,需用鋼筋面積9.7cm2,采用10cm間距布置Φ12鋼筋即可滿足設計要求。對于支點處,由于此處微彎板厚
度較厚,考慮其共同參與作用,取用彎矩8.25噸.米進行計算。需用鋼筋面積10.7cm2。同樣采用布置Φ12鋼筋,間距10cm,即可滿足要求。對于橋面板縱向配筋,考慮原來布置的
負彎矩鋼筋已取掉,重新取用Φ16鋼筋,以間距15cm進行布置。為了防止橋面出現(xiàn)微小裂縫,上面鋪設一層冷軋帶肋鋼筋網(wǎng)。
圖三 橋面板計算結果(噸.米)
對于剛架拱片的受力,由于新增橋面板比原來厚了2cm,恒載增大不多,對于負彎矩區(qū)受力,有了改善作用。汽車荷載作用下,最大負彎矩由6.6噸.米減為6.2噸.米;掛車荷載作用下,最大負彎矩由8.6噸.米減為8.0噸.米。正彎矩區(qū)段,汽車荷載作用下,最大彎矩為8.6噸.米;掛車荷載作用下,最大彎矩為9.7噸.米。而拱片在跨中段能承受的最大正彎矩為30.5噸.米。因此,加固后,拱片安全度滿足設計規(guī)范要求。
八、結束語
本橋已按推薦方案進行了加固施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踐證明,本加固方案是切實可行的。